巩皇靠的是作品,哪个男人能配得上今天的巩俐?

图丨来源于网络

我们写过很多次巩俐。最近几次,写的都是时尚表现。

红毯、华服……说到底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。 巩俐之所以被称为“巩皇”,靠的还是作品。 《兰心大剧院》上映第一天,我就去电影院看了晚场。 演员巩俐牛在哪儿,电影里见分晓。

(《兰心大剧院》目前豆瓣评分与《长津湖》持平,超过《我和我的父辈》)

文艺娄烨×女皇巩俐,还是个摇晃的黑白片,以前没见过吧? 巩俐跟女演员肉帛相见,以前没见过吧?

(用我朋友的话说:看完只想扑到姐姐胸前)

巩俐扛机关枪射杀日本鬼子,以前没见过吧?

就这几点,就值回票价了。 电影是2018年开机的,2019年去了威尼斯电影节,被提名“金狮奖”。

片头的龙标,也是2019年的,延迟两年才上映,必定有点东西。 巩俐的角色叫于堇,从香港回上海,执行“双面镜计划”。 于堇的A面——女明星;B面——女间谍。

她回上海的时间,是1941年12月1日星期一。就在这一周,12月7日,日本偷袭珍珠港,太平洋战争爆发。 于堇,一个女人,一个演员,成了战争的转折点。

于堇戴着墨镜、裹着头巾、穿着质地上乘的毛呢大衣,从船上下来,款款走到专车上。 就这一小段路,还有狗仔跟拍,三四十年代电影明星的范儿就出来了。

上了车,摘下头巾墨镜,露出齐头帘儿+左右各一绺长刘海。 整部电影,就这一个造型,延续了一贯的“不化红唇”路线。 看着是不是有点,土? 放在电影里,这有设计的。

(巩俐片场照,仍然是戏中的造型)

1937年,她是文艺小导演谭呐(赵又廷 饰)的缪斯,在话剧舞台上演进步女工秋兰。 穿背带裤,梳齐头帘儿,造型上就像工厂女工,便于潜伏,不会引人注意。 1941年,回上海,重新跟导演合作,大衣一脱,还是这一身儿。 穿上大衣,戴上墨镜,就是巨星;去掉修饰,就是舞台上的女工。

俩人的对话写得很文艺,感情戏也淡淡的。 可能因为不那么“直给”,巩俐&赵又廷被网友diss :没有CP感。 大家可能搞错重点了,她是间谍,为啥要跟男人有CP感呢?

开拍之前,巩俐花了2个月的时间,看资料、进入角色。 她对间谍的理解是:她们跟普通人不一样……脸上基本没有什么表情,喜怒哀乐不在脸上,非常温和。

谭导这样的小奶狗,在深似海的姐姐面前,几乎就是白纸一张。

有一场戏是,谭导、于堇跟制作人的饭局上,惊动了隔壁桌的日本人。 日本人认出于堇,上来就要合影,制作人让她能拍就拍,谭导斯斯文文劝大家文明礼貌…… 一屋子乱七八糟闹哄哄的氛围里,于堇坐在原位,几乎一动都没动,只是最后拉了一下导演。 菜鸟小导演越是急切、越是想表现男子气概,就越是衬托出于堇的老练,和不动声色。 她的真话&谎话,是跟台词混在一起说的,比如“这三年去了很多地方,做了很多事,有喜欢的,有不喜欢的”,就是真心话。 不过谭呐可能听不出来吧,所以俩人确实没有CP感。 跟她最有CP感的,反而是一个女生——白云裳。

这个女孩还叫“白玫”的时候,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,也是于堇的Fans 。 于堇刚回上海,就跟着她,疯狂表白: 我看过你所有的话剧、电影、采访,我想成为你这样的女性!

姐姐也很需要你! 俩人的对手戏很有看点,让人忍不住直呼“好家伙”。这里不剧透,大家可以去电影院一探究竟。 白云裳从一心刺杀她的特务,变成了她的soulmate 。 甚至后来,她成了于堇的B角演员,还想帮她顺利离开上海。 于堇对她只是纯粹的利用+反间计吗?不全是,姐姐还是有感情的。

执行完间谍任务,到了该撤的时候了,还赶到剧院,让小白:快走。 一个看起来迷她迷得不行的男人,一个带着任务接近她的女生,多少还让她体会到了,作为人的那一点点被珍视的快乐。 所以最后,她明明有机会带上船票、护照、现金自己走,她也一定要去船坞酒吧,带上谭呐一起走。 在兰心大剧院的后台,看到血泊中的白云裳,带着不忍,帮她合上了眼皮。 巩俐这次演于堇,全程造型不变、表情几乎没有起伏,演的都是细节和变化。 比如,在华懋饭店执行完“双面镜计划”,拿了一把枪,就眼神狠厉,杀去了剧院。

巩俐持枪、子弹上膛,以及扛着机关枪,毫不含糊撂倒日本人的高能画面,帅气得像个真正的神枪手。 激战结束,大剧院门外,她跟古谷三郎碰上。 她曾利用长得像古谷夫人,从人家嘴里套出了情报,古谷虽然气急败坏,对她多少还有点余情。 俩人站在雨中对峙,于堇露出一个烟云一样凄迷的眼神,古谷一晃神,举着枪但没开。 于堇一个闪身,借着车窗防身,咔咔几枪,干掉了古谷。

她自己也中了弹,整个人都在发抖,但一到临战状态,立刻绷得很紧,直到四下无人,才敢松懈下来。 哪怕是黑白片,都看得出她面色的凄凄惨惨。 然后艰难地穿上大衣,去奔赴生命中最后的一面之约。 这个角色,说实话,确实想不到除了她还有谁能胜任。 小花们容易五官乱飞,大花们容易演成传统的革命烈士,神色壮烈外加激情演讲。

只有巩俐能把角色演得,既贴着人物,又有她巩俐的个人特质。 “巩俐到底牛什么牛?”这个问题,也可以解答了。

首先,巩俐把演技,发展成了一种绝对的话语权

就像时尚女魔头们默认的行业规则:时尚,是一种话语权。 巩俐的话语权,就是她的表演。 1985年,巩俐找五姨借了三十几块钱,去中戏赶考。还在读大学,成了“谋女郎”。

《红高粱》原来属意的人选是史可,莫言对巩俐也是不大看好。 等到巩俐挑水种田,成为农妇,再到“擒熊”成功,莫言服了。

在职业生涯一开始,巩俐就是严格遵循着“拍片、吃苦、拿奖”这个路线走下来的,一点没有投机取巧。 有了代表作之后,就只跟最好的导演合作。 这个长长的名单上有:张艺谋、陈凯歌、王家卫、孙周、娄烨、李安、斯皮尔伯格…… 每部作品都是硬通货。

从柏林到威尼斯、东京,这些国际顶级电影节上,巩俐都曾以评委会主席的身份挂帅。 在女性电影人还相对边缘的时候,她就已经是影坛不得“不给她留个席位”的存在。 2018年,有杂志评了个《华语电影女演员权力榜》,巩俐排在章子怡、舒淇后面,只比范冰冰高两个位次,当时就被吐槽:不靠谱。

这次担任北京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,大家的观感就是:实至名归,镇得住场子。

其次,巩俐只把时间精力用在刀刃儿上,很少做无用功

巩俐进中戏的时候,班里8个女生、13个男生,老师倾尽全力教授他们,告诉他们要爱惜羽毛。 这几年开始注意保存精力,保持着一年一部电影的频率。

(主要的时间拿来体验角色,比如跟郎平一起进赛场、观察她训练)

大刊封面,大概一年1-2本,不会逾越这个数目。 即使拍时尚大刊,也会提前做功课。 像《夺冠》去年上映,《嘉人》的封面就是在运动场拍的。

以及,拍个大片,巩皇也是要做到极致的。 对稿子都会打印出来,用红笔批注,自己订正。

除了拍电影、以及一些必要工作之外,她几乎是个“下落不明”的女明星。 不开微博、不上综艺、不当导师。 前几年有记者采访她,她还义正辞严:我不是娱乐圈的,不要把我跟娱乐圈相提并论。 她身上既有老派的“踏踏实实演戏,认认真真做人”,又有近乎90后的直接,只做自己想做的事。

再次,她的气场,谁都模仿不来

齐白石有句名言:学我者生,似我者死。 巩俐不也是吗?连“巩皇”这个称号,都是独一无二,别无分号,市面上再也没有一个敢叫“皇”的女演员。 因为她的气场,是一种个人经历×职业成就×女主人心态 的三结合。

《GQ》杂志有一段公案是:办时尚盛典,花花草草们都想搏个“压轴”,主办方以“你想跟梁朝伟先生抢压轴吗?”劝退了一批不知天高地厚的人。 这个故事换个女版,就是巩俐了吧。前几天的推文里,我们的读者就提名了她。

这个山东女子,多年如一日地不涂艳丽口红、定点pose 只有叉腰挥手……但她站在那里,就让搞惯了明争暗抢那一套的大咖小咖们……谁都不敢造次。 也只有她,敢口出狂言:不带作品走红毯,是脑子有病。 敢在金马奖变得越来越小家子气、鬼鬼祟祟的时候,一针见血说“评审不专业,以后不来了”,甚至当场甩脸子拒绝鼓掌,哪怕那一届执行主席是大导演李安。

跟这些大场面相比,什么身材发福、晒黑了、婚变了……根本些就是鸡毛蒜皮,巩俐连回应都不稀罕回应的,爱谁谁。 她想演戏,站在镜头前,就已经准备好了;她想怼人,张口就怼;她想发火,当场就发,都不打草稿的。 笔直地面对自己、业务上硬气的人,才有资格我行我素。 世界如果惹我不高兴了,对不起,老娘不想配合,那就不配合了吧。

巩俐穿大花棉袄演农妇的时候,大家对她的印象是:土。那个时候,陈冲甜美,刘晓庆嚣张,还有一大拨风情万种的港星来势汹汹…… 多年后,把1993年戛纳电影节的造型拿出来,自己copy 自己,还是能以美、以气场服人。 大家统一改口,称她为“巩皇”。

“皇”这个词,历来都是形容男人的。 巩俐成“皇”,不是来自张三李四的溢美之辞,而是放眼这个圈子,就是没有人能撬得动她的位置。 华服珠宝,不是拿来穿、拿来戴、拿来炫耀的,而是由她统帅、为她服务的。

女性的美×男性的power ——最牛逼的人果然都是雌雄同体的。

推荐阅读